小的病理研究为我国肝癌早期诊断奠定了重要基础汇巨福配资。
医学界综合整理
据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公告,该学院病理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原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应越英,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5年5月29日逝世,享年100岁。
应越英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,其父应元岳教授是我国内科学奠基人之一。
应越英教授在肝癌等病理学研究、教育领域贡献卓著,为我国病理学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,是我国病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。她主持的“小肝癌的病理”研究,为我国肝癌早期诊断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图源: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
据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介绍,应越英教授于1924年12月18日,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医学世家。
自幼深受家庭熏陶的应越英立志悬壶济世,于194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湘雅医学院。1947年至1950年,在昆明惠滇医院妇产科任住院医师。此后,她赴上海医学院(后更名上海医科大学,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病理科进修并留校,自此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病理学教研生涯。
应越英历任上海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助教、讲师,1962年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教研室副主任,1980年晋升教授,两年后担任教研室主任。
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表示,应越英教授一生严谨治学,勤勉奉献,为中国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原院长、国内肝脏病理权威胡锡琪曾和应越英教授在同一办公室办公。胡锡琪教授回忆往昔,告诉媒体汇巨福配资,应越英教授从早到晚沉浸于工作之中、一句话也顾不上说。胡锡琪教授开玩笑地说,这个节奏把当时刚毕业的他吓坏了。
“看到应教授的时间表,上面满满当当、而且非常详尽,连几点几分做什么事都安排得清清楚楚。”胡锡琪教授由衷感叹。
应越英教授在病理学教育领域贡献卓著,主持编写《病理解剖学》全国统编教材,担任《医学百科全书·病理解剖分册》副主编,主编《肝病病理学》等权威著作,为我国病理学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。
复旦大学老干部工作处的一篇旧文称,曾任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的董郡教授对其赞叹有加,曾说过“上医病理学科应越英教授的手下都是能人,而非庸流之辈。”
在科研方面,应越英教授深耕肝病与肝癌病理研究,一生完成7万余例临床病理诊断及300余例尸检,建立47922例肿瘤病理数据库,用数据与实证推动学科发展。
基于对大量临床病例的深刻观察,她的《原发性肝癌107例尸检在病理学上的探讨》一文在1962年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上宣读。这是近代肝癌形态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,也是我国肝癌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她与汤钊猷院士、顾天爵教授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“小肝癌”的概念与分类标准,合著《原发性肝癌》,为肝癌病人的早期发现和诊断,提供了理论及实践的根据。
应越英教授关于“小肝癌的病理”相关研究论文,在1979年国际肿瘤会议上宣读,荣获美国癌症协会奖励。此项研究工作在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时至今日仍是领域内的经典。相关研究还获得1985年卫生部甲级科技进步奖、1988年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。
此外,她在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、血吸虫病病理、肾移植排斥反应、风湿性脉管炎、心脏糖原储积症等领域也有大量研究和探索,相关成果在学界至今熠熠生辉。
应越英教授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、上海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,兼任《中华病理学杂志》副主编。1982年及1984年,她两度赴美,开展合作研究,以开放包容的胸襟,积极推动中外病理学交流,助力中国病理学与国际前沿接轨。
“应教授的科学精神,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,激励后学继续前行!”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写道。
资料来源:
1.沉痛悼念基础医学院应越英教授.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
2.应越英. 浙江档案数据库 浙江历史名人辞典
3.病理人说 | 肝病理专家胡锡琪:至精至诚,尽职尽责. 病理撷趣
4.《校史通讯》刊发郭慕依文稿《重视知识积累, 编写实用著作》. 复旦大学老干部工作处
来源:医学界
校对:臧恒佳
编辑:莉 莉
值班编辑:徐李燕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恒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